徘徊无定止,夜夜声转悲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内心焦灼不安、辗转难眠的状态,用非常生动的画面感传递出深刻的孤独与苦闷。
"徘徊无定止"就像一个人深夜在房间里来回踱步,脚步停不下来,形象地表现出心里有事、无法平静的状态。这种坐立不安的徘徊,比直接说"我很焦虑"更有感染力。
"夜夜声转悲"通过夜晚环境的渲染,让读者感受到日复一日的煎熬。特别是"声转悲"这个细节,可能是叹息声、脚步声,甚至是风吹树叶的声音,在孤独的人耳中都显得越来越凄凉,说明痛苦在不断加深。
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:
1. 用具体动作代替抽象心理,让人能想象出画面
2. "夜夜"的重复强调这种痛苦不是一时的,而是持续性的
3. 声音的变化("转悲")巧妙暗示情绪恶化过程
4. 虽然没直接说原因,但能让人联想到思念、失意、忧虑等常见情感
这种写法比直白抒情更有味道,就像我们现代人常说"我昨晚又失眠了",而古人用"在黑暗里来回走到天亮"的画面,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苦涩。
陶渊明
陶渊明(352或365年—427年),字元亮,又名潜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,浔阳柴桑(今江西省九江市)人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