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颜流落死天涯,琵琶却传来汉家。

出自 宋代 欧阳修 《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》

胡人以鞍马为家,射猎为俗。
泉甘草美无常处,鸟惊兽骇争驰逐。
谁将汉女嫁胡儿,风沙无情貌如玉。
身行不遇中国人,马上自作思归曲。
推手为琵却手琶,胡人共听亦咨嗟。
玉颜流落死天涯,琵琶却传来汉家。
汉宫争按新声谱,遗恨已深声更苦。
纤纤女手生洞房,学得琵琶不下堂。
不识黄云出塞路,岂知此声能断肠!

汉宫有佳人,天子初未识,
一朝随汉使,远嫁单于国。
绝色天下无,一失难再得,
虽能杀画工,于事竟何益?
耳目所及尚如此,万里安能制夷狄!
汉计诚已拙,女色难自夸。
明妃去时泪,洒向枝上花。
狂风日暮起,飘泊落谁家。
红颜胜人多薄命,莫怨东风当自嗟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悲情的历史画面,可以拆解为两个对比强烈的场景:

前半句"玉颜流落死天涯"像电影特写镜头:一位容颜如玉的绝代佳人(暗指王昭君),被迫离开故土,最终孤独地死在遥远的异乡。"流落"二字道出她像无根浮萍般的漂泊,"死天涯"三个字更是用地理距离的遥远强化了生命的凄凉。

后半句"琵琶却传来汉家"突然切换镜头:美人虽已香消玉殒,但她弹奏的琵琶曲调却穿越时空,神奇地传回了故乡。这里"却"字用得极妙,形成命运的反转——肉体消亡了,但音乐承载的文化记忆反而获得新生。

最打动人的是其中三重对比:美(玉颜)与死(死天涯)的碰撞,个人悲剧(流落)与文化传承(传来)的对照,还有空间上的断裂(天涯与汉家)与艺术上的联结(琵琶声的传递)。就像现在虽然看不见古人的身影,但我们仍能通过《昭君出塞》的乐曲,感受那段穿越两千年的乡愁。

欧阳修

欧阳修(1007-1072)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“六一居士”。汉族,吉州永丰(今江西省永丰县)人,因吉州原属庐陵郡,以“庐陵欧阳修”自居。谥号文忠,世称欧阳文忠公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王安石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曾巩合称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后人又将其与韩愈、柳宗元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