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颜流落死天涯,琵琶却传来汉家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悲情的历史画面,可以拆解为两个对比强烈的场景:
前半句"玉颜流落死天涯"像电影特写镜头:一位容颜如玉的绝代佳人(暗指王昭君),被迫离开故土,最终孤独地死在遥远的异乡。"流落"二字道出她像无根浮萍般的漂泊,"死天涯"三个字更是用地理距离的遥远强化了生命的凄凉。
后半句"琵琶却传来汉家"突然切换镜头:美人虽已香消玉殒,但她弹奏的琵琶曲调却穿越时空,神奇地传回了故乡。这里"却"字用得极妙,形成命运的反转——肉体消亡了,但音乐承载的文化记忆反而获得新生。
最打动人的是其中三重对比:美(玉颜)与死(死天涯)的碰撞,个人悲剧(流落)与文化传承(传来)的对照,还有空间上的断裂(天涯与汉家)与艺术上的联结(琵琶声的传递)。就像现在虽然看不见古人的身影,但我们仍能通过《昭君出塞》的乐曲,感受那段穿越两千年的乡愁。
欧阳修
欧阳修(1007-1072)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“六一居士”。汉族,吉州永丰(今江西省永丰县)人,因吉州原属庐陵郡,以“庐陵欧阳修”自居。谥号文忠,世称欧阳文忠公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王安石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曾巩合称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后人又将其与韩愈、柳宗元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