吹火向白茅,腰镰映赪蔗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农家劳作画面,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诗意。
“吹火向白茅”像一组电影特写:农人弯腰对着干燥的茅草吹火,腮帮鼓起,火星在草间明灭。白茅的枯黄与跳跃的火焰形成冷暖对比,让人仿佛听见呼呼的吹气声,闻到草木燃烧的焦味。这个动作背后,可能是煮饭、驱兽或烧荒,简单五个字就让我们看到古人如何与自然博弈。
“腰镰映赪蔗”则像突然拉远的镜头:农人腰间别着的镰刀,在夕阳下反射着红光,与身后红褐色的甘蔗田相互映照。“赪”这种生僻字用在这里反而巧妙,它比“红”更暗沉,正是傍晚天光与成熟作物交融的色彩。镰刀不仅是工具,更是农人身体的延伸,静静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收割。
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:用最普通的劳动场景(生火、备镰),通过精准的动词(吹、映)和色彩词(白、赪),把日常变成了有温度的画面。我们不仅能看见农人的勤劳,更能感受到他们与土地之间那种默契——白茅易燃,赪蔗待割,都是长期劳作积累的生活智慧。这种将艰辛劳动写出美感的功力,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。
温庭筠
温庭筠(约812—866)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所以也有“温八叉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诗,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,内容多写闺情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齐名,并称“温韦”。存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》及《金奁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