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符有契,谁言则孤?

出自 唐代 王勃 《寒梧栖凤赋》

  以“孤清夜月”为韵。

  凤兮凤兮,来何所图?出应明主,言栖高梧。梧则峄阳之珍木,凤则丹穴之灵雏。理符有契,谁言则孤?游必有方,哂南飞之惊鹊;音能中吕,嗟入夜之啼乌。

  况其灵光萧散,节物凄清。疏叶半殒,高歌和鸣。之鸟也,将托其宿止;之人也,焉知乎此情?月照孤影,风传暮声。将振耀其五色,似箫韶之九成。

  九成则那,率舞而下。怀彼众会,罔知淳化。虽璧沼可饮,更能适于醴泉;虽琼林可栖,复忆巡于竹榭。念是欲往,敢忘昼夜?苟安安而能迁,则思思其不暇。

  故当披拂寒梧,翻然一发。自此西序,言投北阙。若用之衔诏,冀宣命于轩阶;若使之游池,庶承恩于岁月。可谓择木而俟处,卜居而后歇。岂徒比迹于四灵,常栖栖而没没?

现代解析

“理符有契,谁言则孤?”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,意思是:如果道理和事实相互印证、彼此契合,那么即便只有你一个人坚持,又有什么好孤独的呢?

它的精髓在于传递了一种坚守真理的勇气。生活中,我们常常因为观点与他人不同而自我怀疑,甚至放弃立场。但这句话告诉我们:只要你的想法有逻辑支撑、经得起事实检验,哪怕暂时不被理解,也不必害怕孤立

这句话的魅力在于:
1. 鼓励独立思考——不盲目随大流,而是用理性判断对错。
2. 强调事实与逻辑的力量——只要你的观点站得住脚,时间终会证明其价值。
3. 化解孤独感——真正的认同不在于人数多少,而在于你是否忠于自己的认知。

举个现代例子:当所有人都认为“地球是平的”时,第一个提出“地球是圆的”的人可能被嘲笑,但科学最终证明他是对的。这就是“理符有契,谁言则孤”的现实意义——对的事,即使一个人也要坚持

王勃

王勃(649或650~676或675年),唐代诗人。汉族,字子安。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王勃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齐名,世称“初唐四杰”,其中王勃是“初唐四杰”之首。唐高宗上元三年(676年)八月,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,不幸渡海溺水,惊悸而死。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,代表作品有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等;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,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,堪称一时之最,代表作品有《滕王阁序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