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哀将后感,无泪可沾巾。

出自 五代 李煜 《挽辞》

珠碎眼前珍,花凋世外春。
未销心里恨,又失掌中身。
玉笥犹残药,香奁已染尘。
前哀将后感,无泪可沾巾。

艳质同芳树,浮危道略同。
正悲春落实,又苦雨伤丛。
秾丽今何在,飘零事已空。
沉沉无问处,千载谢东风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情感耗尽的状态,可以理解为:前一次悲伤已经用光了眼泪,等到新的伤痛来临时,竟发现自己连哭泣的力气都没有了。

诗人用"前哀"和"后感"形成时间上的对比,就像两场接踵而至的暴风雨。第一场雨(前哀)已经淋湿了手帕(沾巾),等到第二场雨(后感)来临时,连可以拧出的水分(眼泪)都没有了。这种写法生动展现了人在连续遭遇打击后的情感枯竭。

最妙的是"无泪可沾巾"这个画面。我们常认为痛哭是悲伤的极致,但诗人告诉我们:比痛哭更悲凉的是想哭却哭不出来。就像被晒干的毛巾,再也吸不出一滴水,这种"欲哭无泪"的状态,反而比嚎啕大哭更能触动人心。

这种表达方式很像现代人说的"悲伤到麻木",但用具体的"沾巾"动作来表现,既形象又含蓄,让读者能通过日常经验(擦泪的手帕)理解深刻的情感体验。

李煜

李煜(937年8月15日―978年8月13日),南唐元宗(即南唐中主)李璟第六子,初名从嘉,字重光,号钟隐、莲峰居士,汉族,生于金陵(今江苏南京),祖籍彭城(今江苏徐州铜山区),南唐最后一位国君。李煜精书法、工绘画、通音律,诗文均有一定造诣,尤以词的成就最高。李煜的词,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、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,又受李璟、冯延巳等的影响,语言明快、形象生动、用情真挚,风格鲜明,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,含意深沉,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,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