愿登泰华山。

出自 两汉 曹操 《秋胡行·其二》

愿登泰华山,神人共远游。
愿登泰华山,神人共远游。
经历昆仑山,到蓬莱,
飘飖八极,与神人俱。
思得神药,万岁为期。
歌以言志。愿登泰华山。
天地何长久,人道居之短。
天地何长久,人道居之短。
世言伯阳,殊不知老。
赤松王乔,亦云得道。
得之未闻,庶以寿考。
歌以言志。天地何长久。
明明日月光,何所不光昭。
明明日月光,何所不光昭。
二仪合圣化,贵者独人不。
万国率土,莫非王臣。
仁义为名,礼乐为荣。
歌以言志。明明日月光。
四时更逝去,昼夜以成岁。
四时更逝去,昼夜以成岁。
大人先天,而天弗违。
不戚年往,忧世不治。
存亡有命,虑之为蚩。
歌以言志。四时更逝去。
戚戚欲何念?欢笑意所之。
戚戚欲何念?欢笑意所之。
壮盛智惠,殊不再来。
爱时进趣,将以惠谁?
泛泛放逸,亦同何为?
歌以言志。戚戚欲何念。

现代解析

“愿登泰华山”这句话虽然只有五个字,但包含了古人对理想和追求的生动表达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:

1. 字面意思很简单
就像今天有人说"我想去爬泰山"一样直白。泰山和华山是五岳中最险峻的两座,古人用"泰华山"代指高山,传递出攀登的难度和高度。

2. 背后的精神象征
重点在"愿"字——不是真的要去旅游,而是表达一种向上的志气。就像现代人说"想站上世界之巅",实际是比喻追求人生巅峰的渴望。

3. 留白的艺术
没说为什么要登、怎么登,反而给人想象空间:可能是想证明自己,可能是向往高处风景,也可能是挑战极限。这种含蓄让不同人都能找到共鸣。

这种表达方式在今天依然常用,比如"我要摘星星"之类的说法,本质上和古人"愿登泰华山"是同样的表达逻辑——用具体形象传递抽象的理想。

曹操

曹操(155年-220年正月庚子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,汉族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。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,其子曹丕称帝后,追尊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曹操精兵法,善诗歌,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,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,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;散文亦清峻整洁,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史称建安风骨,鲁迅评价其为“改造文章的祖师”。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,尤工章草,唐朝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评其为“妙品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