担囊行取薪,斧冰持作糜。

出自 两汉 曹操 《苦寒行》

译文挑着行囊边走边拾柴,凿开冰块来煮粥充饥肠。

注释担囊:挑着行李。行取薪:边走边拾柴。斧冰:以斧凿冰取水。糜:稀粥。

赏析此句真实地描绘了士兵们行军路上食宿无依的艰苦遭遇,表现出行军生活的艰难与辛酸,暗含着诗人对士卒们深切的怜悯之情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古代普通人艰苦劳作的画面,用最朴实的动作传递出生活的坚韧。

“担囊行取薪”说的是一个人背着袋子去砍柴。这里没有华丽的修饰,但“担囊”和“行取”两个动作直接让我们看到:他不仅要徒步往返,还要负重而归,说明日常生活的辛劳。

“斧冰持作糜”更具体——用斧头凿开结冰的水面,把冰块带回家煮成稀粥。天寒地冻时连取水都困难,需要破冰才能获得水源,而“糜”(稀粥)暗示食物简陋,可能连饱饭都吃不上。

精髓在于反差
1. 工具与结果的对比:用砍柴的斧头去凿冰,同一件工具完成不同生存任务,体现资源匮乏下的智慧。
2. 艰辛与坚持的张力:破冰煮粥本是无奈之举,但“持作”二字透出一种平静的接受,凸显人在困境中的顽强。

魅力在于画面感
短短十个字像一组镜头,从砍柴到凿冰,让读者仿佛看到寒冬里一个孤独的身影默默操劳。没有抱怨,只有行动,这种“无声的坚韧”反而比直接抒情更有力量。

现代启示
即使今天不再需要破冰取水,但这种“遇到问题就动手解决”的务实态度,和面对困难不低头的生命力,依然能打动人心。

曹操

曹操(155年-220年正月庚子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,汉族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。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,其子曹丕称帝后,追尊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曹操精兵法,善诗歌,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,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,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;散文亦清峻整洁,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史称建安风骨,鲁迅评价其为“改造文章的祖师”。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,尤工章草,唐朝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评其为“妙品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