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梨花欲谢,绣被春寒今夜。

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《昭君怨·深禁好春谁惜》

深禁好春谁惜,薄暮瑶阶伫立。别院管弦声,不分明。
又是梨花欲谢,绣被春寒今夜。寂寂锁朱门,梦承恩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春愁的夜晚场景,用简单的意象传递出细腻的情感。

"梨花欲谢"——梨花快要凋谢,点明这是暮春时节。梨花本身象征纯洁短暂的美,加上"欲谢"二字,立刻带出春光将逝的淡淡哀愁。就像我们看到樱花飘落时,会不自觉地感到一丝惋惜。

"绣被春寒今夜"——华美的绣花被子也挡不住今夜春寒。这里用"绣被"这个富贵意象与"春寒"形成反差,暗示主人公即使身处优渥环境,依然被孤独寒意侵袭。"今夜"二字把时间具体化,让飘渺的春愁突然变得真实可感。

诗人把"花谢"和"夜寒"这两个寻常的春日景象巧妙组合:梨花凋谢是视觉,春寒侵被是触觉,通过多感官描写营造出沉浸式的春夜氛围。最妙的是"欲"字——花还未全谢,寒尚未彻骨,这种将到未到的状态,恰恰最能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惆怅。

这种写法就像现代人拍照片时特意聚焦在将落未落的花瓣上,比直接拍满地落花更耐人寻味。诗人捕捉的就是生活中那些细微的、转瞬即逝的伤感片刻。

纳兰性德
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