算谢客烟中,湘妃江上,未是断肠处。
出自 金朝 元好问 《摸鱼儿·问莲根有丝多少》
泰和中,大名民家小儿女,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,官为踪迹之,无见也。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,衣服仍可验,其事乃白。是岁此陂荷花开,无不并蒂者。沁水梁国用,时为录事判官,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。此曲以乐府《双蕖怨》命篇。“咀五色之灵芝,香生九窍;咽三危之瑞露,春动七情”,韩偓《香奁集》中自序语。
问莲根、有丝多少,莲心知为谁苦?双花脉脉娇相向,只是旧家儿女。天已许。甚不教、白头生死鸳鸯浦?夕阳无语。算谢客烟中,湘妃江上,未是断肠处。
香奁梦,好在灵芝瑞露。人间俯仰今古。海枯石烂情缘在,幽恨不埋黄土。相思树,流年度,无端又被西风误。兰舟少住。怕载酒重来,红衣半落,狼藉卧风雨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词描绘了三种令人心碎的场景,却用“未是断肠处”来层层递进地表达:真正的痛苦远不止于此。
1. 谢客烟中:谢灵运(谢客)是山水诗鼻祖,这里暗指文人漂泊的孤独。烟雨朦胧中独行,本是凄清之境。
2. 湘妃江上:借用舜帝二妃泪洒湘竹的典故,写生死相隔的悲痛。江水滔滔,仿佛永远流不尽的眼泪。
3. 反转手法:前两个场景已是极致悲伤,但作者却说这些“都不算最痛”——真正的断肠之痛隐在文字之外,可能是家国沦亡、理想破灭等更深刻的创伤。这种“以轻写重”的手法,让读者自己去想象那份说不出的痛。
全句用典自然,把可见的哀伤(孤旅、死别)作为铺垫,最终指向不可言说的终极痛苦,留下绵长的余味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