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此伤春伤别,黄昏只对梨花。

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《清平乐·风鬟雨鬓》

译文从此每逢暮春时节便伤春、伤别,黄昏日落,只一人空对梨花悠悠地思念她。

注释伤春:旧指春日施刑,不顺天时,故谓之伤春。

赏析诗人独对梨花,思绪万千,无尽伤感涌上心头,传达出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孤寂之情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独自面对梨花时,心中涌起的伤感情绪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的动人之处:

1. 时间与场景的巧妙选择
"黄昏"这个时段本身就带有苍茫寂寥的意味,是一天中最容易引发愁思的时刻。而"梨花"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纯洁易逝的美好,当洁白的花朵遇上暮色,自然形成一种温柔的凄凉感。

2. 双重伤感的叠加
"伤春"是对季节流逝的感伤,"伤别"是对离愁别绪的哀叹,两种伤感情绪交织在一起。就像我们雨天听悲伤音乐时,天气和旋律会共同放大忧郁情绪。

3. 孤独的仪式感
"只对梨花"的"只"字特别传神,就像现代人深夜独自刷手机时的孤独感。诗人把梨花当作唯一倾诉对象,这种孤独不是空洞的,而是充满细腻的情感流动。

4. 留白的艺术
诗句没有直接说为什么伤感,就像一张聚焦在梨花上的特写照片,背景故事需要读者自己想象。可能是失恋、思乡或人生失意,这种含蓄反而让不同人都能找到共鸣。

这种表达手法很像现代人发朋友圈时的"图文配合"——用简单意象传递复杂心绪。它打动人的关键,在于精准捕捉到了人类共通的,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时刻。

纳兰性德
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