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侯赏从亡者,介之推不言禄,禄亦弗及。

出自 先秦 左丘明 《介之推不言禄》

  晋侯赏从亡者,介之推不言禄,禄亦弗及。

  推曰:“献公之子九人,唯君在矣。惠、怀无亲,外内弃之。天未绝晋,必将有主。主晋祀者,非君而谁?天实置之,而二三子以为己力,不亦诬乎?窃人之财,犹谓之盗。况贪天之功,以为己力乎?下义其罪,上赏其奸。上下相蒙,难与处矣。”

  其母曰:“盍亦求之?以死谁怼?”

  对曰:“尤而效之,罪又甚焉!且出怨言,不食其食。”

  其母曰:“亦使知之,若何?”

  对曰:“言,身之文也。身将隐,焉用文之?是求显也。”

  其母曰:“能如是乎?与汝偕隐。”遂隐而死。

  晋侯求之,不获,以绵上为之田。曰:“以志吾过,且旌善人。”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讲的是晋国国君重赏跟随他流亡的功臣,但有个叫介之推的人从不主动邀功讨赏,结果封赏时真的没他的份。

背后的智慧在于:
1. 低调的代价:介之推明明有功劳,却因不争不抢被忽视,说明现实中沉默可能吃亏。
2. 人性的对照:其他追随者积极求赏,凸显介之推清高淡泊的品格,像一面镜子照出功利与超脱的区别。
3. 留白的艺术:故事没直接评价对错,但通过"不言禄就真没禄"的结果,让读者自己思考:是该学介之推的骨气,还是吸取他不懂争取的教训?

这种叙事手法简洁有力,短短两句话就抛出一个关于"付出与回报"的永恒命题,至今仍能引发职场、人际关系的共鸣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