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万物凋零、悲鸟哀鸣的萧瑟画面,核心是用自然景象隐喻人生境遇的凄凉。
"众芳委时晦"直译为"百花在昏暗时节凋谢"——用集体凋零的鲜花象征人生中美好事物的逝去,"时晦"既指自然界的阴霾天气,也暗喻命运的低谷期。这种写法让抽象的命运挫折变得具体可感,就像我们亲眼看到暴雨打落满园花朵。
"鶗鴂鸣悲耳"聚焦杜鹃鸟(鶗鴂)的哀鸣。古人认为杜鹃啼声似"不如归去",其带血的叫声常用来渲染悲情。这里用声音强化视觉的凄凉,形成多感官的哀伤氛围,就像电影中既看到落叶又配上哀乐,双重冲击下更容易共情。
两句组合后形成递进关系:先铺陈百花凋谢的静态场景,再用鸟鸣注入动态悲音,如同镜头从全景推到特写。这种写法揭示了一个永恒主题:当环境恶化时(时晦),美好事物(众芳)终将消逝,只剩哀鸣(鶗鴂)回荡其间。诗人把这种人生共通的无奈,转化成了人人都能看懂的自然景象。
陈子昂
陈子昂(公元661~公元702),字伯玉,梓州射洪(今四川省射洪市)人,唐代文学家、诗人,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。因曾任右拾遗,后世称陈拾遗。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,其诗风骨峥嵘,寓意深远,苍劲有力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《感遇》38首,《蓟丘览古》7首和《登幽州台歌》、《登泽州城北楼宴》等。陈子昂与司马承祯、卢藏用、宋之问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