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案不能食,拔剑击柱长叹息。

出自 南北朝 鲍照 《拟行路难十八首》

译文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,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。

注释拔剑击柱:拔出剑击打屋内大柱,比喻没有拘束。

赏析诗人以“对案不食”和“拔剑击柱”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愤慨之情,更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出身寒门而遭受的压抑所产生的强烈愤懑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面对困境时的激烈反应:他对着桌案上的文书(可能象征难题或不公)毫无食欲,愤怒地拔出剑砍向柱子,最后只能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。

诗人用三个连续动作像镜头一样推进:
1. "对案不能食"——用"吃不下饭"这个生活细节,生动表现人遇到棘手问题时的焦虑状态;
2. "拔剑击柱"——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动作,就像现代人气得摔东西,但更具武侠感,展现内心怒火无处发泄的憋闷;
3. "长叹息"——所有激烈情绪最终化为一声叹息,凸显现实的无奈,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。

这种描写之所以打动人,是因为它精准捕捉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曲线:从烦躁到爆发,最后归于无奈。诗人用"剑砍柱子"这种夸张又形象的画面,让我们直观感受到那种"有劲没处使"的人生困境,比直接说"我很郁闷"有力百倍。

鲍照

鲍照(约415年~466年)南朝宋文学家,与颜延之、谢灵运合称“元嘉三大家”。字明远,汉族,祖籍东海(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,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,久居建康(今南京)。家世贫贱,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,任前军参军。刘子顼作乱,照为乱兵所杀。他长于乐府诗,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。有《鲍参军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