渐红湿杏泥,愁燕无语。

出自 宋代 吴文英 《扫花游·西湖寒食》

冷空淡碧,带翳柳轻云,护花深雾。艳晨易午。正笙箫竞渡,绮罗争路。骤卷风埃,半掩长蛾翠妩。散红缕。渐红湿杏泥,愁燕无语。
乘盖争避处。就解佩旗亭,故人相遇。恨春太妒。溅行裙更惜,凤钩尘污。酹入梅根,万点啼痕暗树。峭寒暮。更萧萧、陇头人去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细腻的暮春画面:雨后初晴,杏花凋落混着泥土,被浸染成湿润的红色;燕子静立枝头不发一声,仿佛带着人的愁绪。

画面感
“渐红湿杏泥”用颜色(红)、触感(湿)、质地(泥)三个维度,把凋零的杏花写得鲜活可感——不是干枯的落花,而是被雨水浸透后,与泥土交融的柔软状态。一个“渐”字暗示时间流动,仿佛能看到花瓣从枝头飘落、逐渐被泥土染红的过程。

情感传递
“愁燕无语”是巧妙拟人。燕子本无情绪,但诗人将人的惆怅投射到它身上:暮春时节的沉默燕子,像极了因花落而伤怀的观者。不直接写人愁,却通过燕子的“无语”传递出寂寥。

反差手法
“红”本是明艳的色彩,“湿泥”却暗示衰败,两种意象碰撞出强烈的生命流逝感;燕子在诗词中常象征热闹(如“谁家新燕啄春泥”),这里却沉默不语,反差更凸显春尽的落寞。

现代启示
诗人没有直白说“我很难过”,而是用自然景物当情绪的镜子。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,在今天依然适用——比如用“阴天的云压得很低”暗示压抑心情,比直接抒情更耐人寻味。

吴文英

吴文英(约1200~1260),字君特,号梦窗,晚年又号觉翁,四明(今浙江宁波)人。原出翁姓,后出嗣吴氏。与贾似道友善。有《梦窗词集》一部,存词三百四十余首,分四卷本与一卷本。其词作数量丰沃,风格雅致,多酬答、伤时与忆悼之作,号“词中李商隐”。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