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慕想、东陵晦迹,彭泽归来,左右琴书自乐,松菊相依,何况风流鬓未华。
出自 宋代 周邦彦 《西平乐·稚柳苏晴》
元丰初,予以布衣西上,过天长道中。后四十余年,辛丑正月,避贼复游故地。感叹岁月,偶成此词。
稚柳苏晴,故溪歇雨,川迥未觉春赊。驼褐寒侵,正怜初日,轻阴抵死须遮。叹事逐孤鸿尽去,身与塘蒲共晚,争知向此,征途迢递,伫立尘沙。念朱颜翠发,曾到处,故地使人嗟。
道连三楚,天低四野,乔木依前,临路敧斜。重慕想、东陵晦迹,彭泽归来,左右琴书自乐,松菊相依,何况风流鬓未华。多谢故人,亲驰郑驿,时倒融尊,劝此淹留,共过芳时,翻令倦客思家。
现代解析
这句古文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、回归自然的隐士形象,用现代话可以这样理解:
1. "重慕想、东陵晦迹"
说的是主人公向往古代隐士的生活(比如秦朝后隐居种瓜的东陵侯邵平),主动选择远离名利场,像褪去痕迹一样消失在喧嚣中。
2. "彭泽归来"
借陶渊明(彭泽县令)辞官归田的典故,表达主人公同样选择辞官回乡,追求自由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"逃离996,回乡下种花"。
3. "左右琴书自乐"
每天弹琴读书就很快乐——没有手机电脑的古代,文艺生活就是顶级享受,相当于现在人说"一杯咖啡一本书就能宅一天"。
4. "松菊相依"
松树和菊花都是象征高洁的植物,说主人公和这些植物作伴,其实是说人活得像植物一样简单纯粹,类似现代人追求的"极简生活"。
5. "何况风流鬓未华"
最妙的是结尾:明明可以靠脸吃饭(头发还没白,正值壮年),却偏要选择隐居生活。就像现在年轻人说的"明明能当网红,却选择躺平"的反差感。
整体魅力在于:
用三个历史典故+两个自然意象,短短几句就塑造出一个"主动放弃世俗成功,追求精神自由"的潇洒形象。最后一句尤其生动——不是混不下去才归隐,而是在人生巅峰时主动选择诗和远方,这种反差特别打动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