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上那知古有秦,山中岂料今为晋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用两个看似简单的对比,道出了人对时代变迁的懵懂与局限。
第一句"世上那知古有秦"像是现代人的自嘲:我们活在当下,谁会真正关心千年前的秦朝?就像今天刷手机的人,未必知道二十年前的流行文化。诗人点破了人类"活在当下"的局限——我们容易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当作全部。
第二句"山中岂料今为晋"更妙,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:山里人不知外界改朝换代。这里暗指人不仅不了解过去,连同时代的其他世界也浑然不知。就像现代人可能不知道偏远山村的生活,而山里老人也可能不懂智能手机。
两句的精髓在于:时间上(古今)和空间上(山里山外)的双重对比,揭示人类认知的"双重盲区"。我们既难以真正理解历史,也常常看不清同一时代的其他角落。这种认知局限至今依然存在——比如城市白领不了解农民的生活,年轻人难以想象没有互联网的时代。
诗人用"秦""晋"两个朝代的名字,就像我们今天说"谁知道唐朝什么样"一样通俗。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,正是这句话的魅力所在——它用最朴实的语言,说出了人类永恒的认知困境。
王安石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