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怨诽之多,则固前知其如此也。
某启:昨日蒙教,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,而议事每不合,所操之术多异故也。虽欲强聒,终必不蒙见察,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,于反覆不宜卤莽,故今具道所以,冀君实或见恕也。
盖儒者所争,尤在于名实,名实已明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今君实所以见教者,以为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,以致天下怨谤也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,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,以授之于有司,不为侵官;举先王之政,以兴利除弊,不为生事;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;辟邪说,难壬人,不为拒谏。至于怨诽之多,则固前知其如此也。
人习于苟且非一日,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、同俗自媚于众为善,上乃欲变此,而某不量敌之众寡,欲出力助上以抗之,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?盘庚之迁,胥怨者民也,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;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,度义而后动,是而不见可悔故也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,未能助上大有为,以膏泽斯民,则某知罪矣;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,守前所为而已,则非某之所敢知。
无由会晤,不任区区向往之至!
现代解析
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至于那些铺天盖地的抱怨和批评,我早就预料到会这样了。”
它传递了两种智慧:
1. 预见性:说话者对社会现实有清醒认知,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或观念,引发反对声浪。这种“提前料到的淡定”展现了决策者的格局——不是天真地期待人人叫好,而是明知会有阻力仍坚持行动。
2. 豁达态度:面对非议时,不气急败坏地辩解,也不自我怀疑,而是从容接纳不同声音。这种态度暗含一种自信:真正重要的事,不会因外界喧闹而改变价值。
现代启示:
就像改革者推行新政策时,或普通人坚持独特选择时,总会遭遇质疑。这句话提醒我们:有价值的行动往往伴随争议,关键不在于消除所有批评,而在于是否经过理性判断。如果确认方向正确,他人的议论不过是背景噪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