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阴细细压茅堂,吟虫啾啾昨夜凉。

出自 宋代 黄庭坚 《秋怀二首》

秋阴细细压茅堂,吟虫啾啾昨夜凉。
雨开芭蕉新间旧,风撼篔簹宫应商。
砧声已急不可缓,檐景既短难为长。
狐裘断缝弃墙角,岂念晏岁多繁霜。

茅堂索索秋风发,行遶空庭紫苔滑。
蛙号池上晚来雨,鹊转南枝夜深月。
翻手覆手不可期,一死一生交道绝。
湖水无端浸白云,故人书断孤鸿没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清晨的静谧画面,用生活中常见的意象传递出细腻的感官体验。

"秋阴细细压茅堂"中,"秋阴"不是乌云密布,而是指秋天特有的那种薄薄的、带着凉意的云层,像半透明的纱帐轻轻笼罩着茅草屋顶。"细细"二字用得巧妙,既形容云层轻薄,又让人联想到秋意一丝丝渗透的缓慢过程。"压"字看似沉重,实则展现的是秋意温柔包围房屋的状态,就像轻薄的羽绒被轻轻覆在身上。

"吟虫啾啾昨夜凉"把听觉和触觉打通。秋虫的鸣叫不是夏日那种热闹的聒噪,而是带着颤音的"啾啾"声,这种声音本身就带着凉意。诗人不说"天气凉",而是说虫鸣里带着"昨夜凉",仿佛凉气是随着虫鸣声从昨夜延续到今晨的,让读者能联想到秋夜转凉时,蜷缩在被子里的真实体感。

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:用茅堂、虫鸣这些质朴的乡村元素,通过"细细压""啾啾凉"这样充满动态感的表达,把抽象的秋意转化成了可听、可感的具体画面。不需要直接抒情,读者就能从茅屋承受的秋阴、虫鸣裹挟的凉意中,感受到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锐觉察,以及其中蕴含的淡淡闲愁。就像我们清晨醒来,看到窗玻璃上的雾气,不用别人说就知道冬天来了那样自然。

黄庭坚

黄庭坚(1045.8.9-1105.5.24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