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野无山遮落日,西窗红到月来时。

出自 宋代 杨万里 《晚风二首·其二》

晚风不许鉴清漪,却许重帘到地垂。
平野无山遮落日,西窗红到月来时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开阔而温暖的黄昏景象,核心在于用简单的画面传递深远的意境。

画面解析:
前句"平野无山遮落日"像广角镜头——平坦的原野毫无遮挡,夕阳得以完全展现,橘红的光芒铺满大地。这种无阻碍的视野让人感到天地辽阔,连落日都显得比平日更壮丽。

色彩对比:
后句"西窗红到月来时"是特写镜头——西边的窗户被夕阳染红,这抹红色竟持续到月亮升起。这里用"红"与"月"的冷色调形成巧妙对比,夕阳的暖意仿佛有了实体,像一层薄纱迟迟不愿褪去。

动静结合:
落日本是动态过程,诗人却用"红到月来时"让它产生静止的错觉,仿佛余晖在与月光温柔交接。这种时间流逝的细腻呈现,让寻常的日落场景有了诗意。

情感共鸣:
看似写景,实则藏情。无山遮挡的坦荡、余晖的持久温暖,都暗喻着诗人敞亮的心境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。读者能从中感受到对自然馈赠的珍视,以及宁静中蕴含的生命力。

现代启示:
这种观察生活的方式在今天依然适用——当我们放下匆忙,就能发现平凡时刻里藏着震撼:可能是下班路上完整的夕阳,或是傍晚最后一缕照进厨房的光。诗人教会我们,美不在于景物本身,而在于发现景物间那些微妙关系的眼睛。

杨万里

杨万里(1127年10月29日-1206年6月15日),字廷秀,号诚斋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)人。南宋著名诗人、大臣,与陆游、尤袤、范成大并称为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“诚斋”二字,故学者称其为“诚斋先生”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,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,被誉为一代诗宗。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、清新自然,富有幽默情趣的“诚斋体”。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,且以此见长。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、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。著有《诚斋集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