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狙各丰肥,山乃尽侵牟。

出自 宋代 王安石 《秃山》

吏役沧海上,瞻山一停舟。
怪此秃谁使,乡人语其由。
一狙山上鸣,一狙从之游。
相匹乃生子,子众孙还稠。
山中草木盛,根实始易求。
攀挽上极高,屈曲亦穷幽。
众狙各丰肥,山乃尽侵牟。
攘争取一饱,岂暇议藏收?
大狙尚自苦,小狙亦已愁。
稍稍受咋啮,一毛不得留。
狙虽巧过人,不善操锄耰。
所嗜在果谷,得之常以偷。
嗟此海山中,四顾无所投。
生生未云已,岁晚将安谋?

现代解析

这句古文用猴子比喻贪婪之人,讲了一个生动的道理:

一群猴子(众狙)只顾把自己吃得肥肥胖胖(各丰肥),结果把整座山的资源都霸占耗尽了(山乃尽侵牟)。就像现在某些人,只顾自己捞好处,把公共资源掏空,最后大家都遭殃。

它的魅力在于:
1. 用猴子的形象让人一看就懂,比直接说"人不能太贪"更有趣
2. "丰肥"和"侵牟"形成强烈对比:肥的是猴子,秃的是山,画面感很强
3. 短短十个字说透了"竭泽而渔"的愚蠢,警示后人要可持续发展

本质上是在说:只顾眼前利益、疯狂掠夺的人,最终会毁掉大家赖以生存的根本。就像抢红包只抢不发的人,最后群里没人发红包了,谁都抢不着。

王安石
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