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丰二年,中秋后一日,余自吴兴来杭,东还会稽。

出自 宋代 秦观 《龙井题名记》

  元丰二年,中秋后一日,余自吴兴来杭,东还会稽。龙井有辨才大师,以书邀余入山。比出郭,日已夕,航湖至普宁,遇道人参寥,问龙井所遣篮舆,则曰:“以不时至,去矣。”

  是夕,天宇开霁,林间月明,可数毫发。遂弃舟,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。出雷峰,度南屏,濯足于惠因涧,入灵石坞,得支径上风篁岭,憩于龙井亭,酌泉据石而饮之。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,皆寂不闻人声。道旁庐舍,灯火隐显,草木深郁,流水激激悲鸣,殆非人间之境。行二鼓,始至寿圣院,谒辨才于朝音堂,明日乃还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用大白话来说,就是:"元丰二年的中秋节第二天,我从湖州到杭州,再往东返回绍兴。"

它的魅力在于用最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完整的时间、地点和行程,像一张古人发的"朋友圈定位":
1. 时间精确到"节后一天":不说枯燥的八月初几,用"中秋后一日"让人瞬间联想到刚过完团圆节的氛围,赶路的孤独感反而更鲜明了。
2. 地名暗藏行程节奏:吴兴(湖州)→杭(杭州)→会稽(绍兴),用"来""东还"串联,就像现在说"从上海到杭州,再折回宁波",读者脑子里自动画出路线图。
3. 隐藏的文人气质:不直接写"旅行",用"会稽"(绍兴古称)这种雅称,就像今天有人说"去钱塘"而不是"去杭州",透着书卷气。

这种记录看似平淡,实则把时间感、空间感和个人行动浓缩成18个字,是古人"朋友圈文学"的典范。

秦观

秦观(1049-1100)字太虚,又字少游,别号邗沟居士,世称淮海先生。汉族,北宋高邮(今江苏)人,官至太学博士,国史馆编修。秦观一 生坎坷,所写诗词,高古沉重,寄托身世,感人至深。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,多有遗迹。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,丽水的秦少游塑像、淮海先生祠、莺花亭;青田的秦学士祠;湖南郴州三绝碑;广西横县的海棠亭、醉乡亭、淮海堂、淮海书院等。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,墓碑上书“秦龙图墓”几个大字。有秦家村、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