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来清露湿红莲。

出自 宋代 晏殊 《浣溪沙·湖上西风急暮蝉》

湖上西风急暮蝉。夜来清露湿红莲。少留归骑促歌筵。
为别莫辞金盏酒。入朝须近玉炉烟。不知重会是何年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唯美的画面:夜晚的露水悄悄打湿了红莲。

1. 画面感极强
“夜来”点出时间,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夜晚;“清露”是清澈的露珠,带着凉意;“湿红莲”则让读者仿佛看到水滴在红色花瓣上滚动,花瓣因湿润而显得更加娇艳。短短七个字,调动了视觉和触觉,画面鲜活。

2. 含蓄的情感
诗人没有直接抒情,而是通过露水与红莲的互动传递情绪。红莲可能象征美好却脆弱的事物,被清露打湿后,既有滋润的温柔,也可能隐含凋零的担忧。这种含蓄的表达,让读者能代入自己的感受,比如对短暂美好的怜惜,或对自然之美的赞叹。

3. 动静结合
“湿”字是点睛之笔,它让静止的夜晚有了动态的变化——露水慢慢浸润花瓣的过程被浓缩在这一刻,细腻而生动。

总结:这句诗的魅力在于用极简的语言,营造出既宁静又灵动的意境,让人感受到自然细微之处的美,同时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。

晏殊

晏殊【yàn shū】(991-1055)字同叔,著名词人、诗人、散文家,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(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,位于香楠峰下,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),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。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(1037-1110),在当时北宋词坛上,被称为“大晏”和“小晏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