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雨声来,中间夹带风声。

出自 宋代 蒋捷 《声声慢·秋声》

译文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,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。

注释豆雨:即豆花雨。

赏析此句中的“豆花雨”,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,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,风雨凄凉,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,塑造了一种凄凉的境界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“豆雨声来,中间夹带风声”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自然场景,核心魅力在于用声音构建画面感。

1. 声音的层次感
“豆雨”形容雨点大而密,砸在屋顶或树叶上发出“噼啪”声,像豆子洒落一样清脆;而“风声”穿插其中,形成“雨声为主,风声为辅”的立体音效。两重声音一强一弱,一密一疏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。

2. 动态的捕捉
用“夹带”二字巧妙写出风的调皮——它不是独立存在的,而是悄悄混在雨声里,时而呼啸,时而低吟。这种自然界的“小动作”被作者敏锐捕捉,瞬间让画面活了起来。

3. 留白的意境
句子虽短,却给人无限想象空间:是夏日的急雨?还是秋夜的细雨?风雨交加时,人在屋内静听,还是行路匆匆?不同的读者能代入不同的场景,感受到或宁静或寂寥的情绪。

总结:这句诗像一段自然录音,用最朴实的语言还原了风雨交织的瞬间。它不直接抒情,却通过声音的细节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活的诗意。

蒋捷

蒋捷(约1245~1305后),字胜欲,号竹山,南宋词人, 宋末元初阳羡(今江苏宜兴)人。先世为宜兴大族,南宋咸淳十年(1274)进士。南宋覆灭,深怀亡国之痛,隐居不仕,人称“竹山先生”、“樱桃进士”,其气节为时人所重。长于词,与周密、王沂孙、张炎并称“宋末四大家”。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、山河之恸 、风格多样,而以悲凉清俊、萧寥疏爽为主。尤以造语奇巧之作,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,有《竹山词》1卷,收入毛晋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本、《彊村丛书》本,又《竹山词》2卷,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