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冷三秋夜,安闲一老翁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深秋夜晚的闲适画面,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温暖的生活意境。
"凉冷三秋夜"用三个字点明季节特征:深秋的夜晚已带着浸骨的凉意,"三秋"既指晚秋时节,也暗示夜凉如水的时间流逝感。这种凉不是刺骨的严寒,而是让人清醒的微凉,为后文的"安闲"埋下伏笔。
"安闲一老翁"像镜头突然聚焦:在寒凉的夜色中,一位老人怡然自得的身影格外醒目。"安闲"二字用得极妙,既是老人此刻的状态,更是历经沧桑后的生活态度。不需要锦衣玉食的衬托,简单的"安闲"就勾勒出超脱物欲的精神境界。
最动人的是两句间的反差艺术:秋夜寒凉本易引发愁思,老人却安之若素。这种"外在环境与内心境界"的对比,让读者看到:真正的安宁不在于改变环境,而在于修炼心境。就像现代人常说"心静自然凉",诗中老翁正是用从容化解了秋寒。
二十个字里藏着人生智慧:当我们像诗中的老翁一样,学会在寒凉中保持从容,便获得了抵御世间风雨的精神铠甲。这种穿越千年的生活哲学,正是诗句至今仍能引发共鸣的秘密。
白居易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