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驼恨,那堪说!

出自 宋代 文天祥 《满江红·代王夫人作》

试问琵琶,胡沙外怎生风色。最苦是、姚黄一朵,移根仙阙。王母欢阑琼宴罢,仙人泪满金盘侧。听行宫、半夜雨淋铃,声声歇。
彩云散,香尘灭。铜驼恨,那堪说!想男儿慷慨,嚼穿龈血。回首昭阳辞落日,伤心铜雀迎秋月。算妾身、不愿似天家,金瓯缺。

现代解析

“铜驼恨,那堪说!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藏着极深的情感力量。

“铜驼”原指古代宫廷门前的铜铸骆驼,象征繁华盛世。但西晋灭亡时,铜驼被弃于荒草中,后人便用“铜驼荆棘”比喻国家衰败、山河破碎的惨状。这里的“铜驼恨”不是对骆驼的恨,而是对国破家亡、辉煌逝去的痛心。

“那堪说”更直白——这种痛苦太深太重,连提都不忍提、说也说不出口。就像一个人遭遇巨大打击后,别人问起时只能摇头叹息:“别提了……”

整句话的精髓在于:用具体象征(铜驼)代替抽象概念(亡国之痛),再用“说不出口”的克制表达,反而让悲愤显得更浓烈。它不直接哭喊多惨,却让读者瞬间感受到那种压垮人的沉痛,比长篇控诉更有冲击力。

这种写法至今有用。比如我们说“看到废墟,话都堵在胸口”,就是类似的含蓄却有力的表达。

文天祥

文天祥(1236.6.6-1283.1.9),字履善,又字宋瑞,自号文山,浮休道人。汉族,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县)人,南宋末大臣,文学家,民族英雄。宝祐四年(1256年)进士,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。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,被扣留。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,由南通南归,坚持抗元。祥兴元年(1278年)兵败被张弘范俘虏,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,后在柴市从容就义。著有《过零丁洋》、《文山诗集》、《指南录》、《指南后录》、《正气歌》等作品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