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是流离蜀天子,甚当初,一似吴儿语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用大白话讲,其实是在说一个反差巨大的历史场景:
表面意思
“蜀天子”(指三国蜀汉后主刘禅)明明是流落他乡的亡国之君,可他说起话来却像江南的孩童(“吴儿”)一样软糯自然,毫无亡国之痛的沉重感。
背后的讽刺
1. 身份与行为的错位:皇帝本该有家国担当,但刘禅投降后被带到魏国,别人问他“想不想蜀国?”,他笑嘻嘻回答“这里很快乐,不想蜀国”(乐不思蜀),完全不像个帝王,倒像个没心没肺的普通人。
2. 语言细节藏刀锋:用“吴儿语”(江南方言)形容他,既点明他寄人篱下的处境,又暗讽他连乡音都丢了——亡国者连最后的尊严(文化认同)都随意抛弃。
为什么动人?
短短十几个字,把历史人物的悲剧写成了一幕荒诞剧:高高在上的皇帝,活成了敌人眼中的笑话。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的辛辣批评,也能联想到现实中那些“丢了根”的人。
刘辰翁
刘辰翁(1233.2.4—1297.2.12),字会孟,别号须溪。庐陵灌溪(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)人。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。 景定三年(1262)登进士第。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,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,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《须溪先生全集》,《宋史·艺文志》著录为一百卷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