遥见胡地猎,鞴马宿严霜。

出自 唐代 王昌龄 《塞下曲·秋风夜渡河》

秋风夜渡河,吹却雁门桑。
遥见胡地猎,鞴马宿严霜。
五道分兵去,孤军百战场。
功多翻下狱,士卒但心伤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塞狩猎图景,用最简练的文字传递出苍凉壮阔的意境。

"遥见胡地猎"就像用望远镜看到的一幕:远处胡人(古代北方游牧民族)正在打猎,立刻让人联想到广袤的草原、奔驰的马队和呼啸的箭矢。一个"遥"字既点明距离感,又暗示着观察者可能是驻守边关的将士,带着几分警惕和好奇。

"鞴马宿严霜"把镜头拉近到细节:猎人们给马匹套上鞍鞯(鞴马),马身上还凝结着过夜的白霜。这里用"宿严霜"三个字巧妙交代了时间(寒冷的清晨)、环境(露天宿营)和艰苦程度,连马都要忍受刺骨寒霜,人的艰辛可想而知。

最精彩的是两组画面的对比:前句是动态的狩猎场景,后句是静态的晨起准备,一动一静之间,既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常态,又透露出边塞特有的粗犷气息。诗人没有直接抒情,但通过"严霜"这个细节,已经让读者感受到边地生活的凛冽与不易。这种用画面说话的手法,比直接说"生活真艰苦"要有力得多。

王昌龄
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