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庆历四年春,滕子京谪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,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制,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,属予作文以记之。(具 通:俱)
予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,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,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,前人之述备矣。然则北通巫峡,南极潇湘,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,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
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,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,日星隐曜,山岳潜形,商旅不行,樯倾楫摧,薄暮冥冥,虎啸猿啼。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(隐曜 一作:隐耀;淫雨 通:霪雨)
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,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,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,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!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
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!噫!微斯人,吾谁与归?
时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现代解析
“时六年九月十五日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其实藏着古人对时间记录的独特讲究。
1. 时间标记的仪式感
古人写日期不像现在随便写“2023年10月1日”,而是用“时+年号+年月日”的格式。这里的“六年”可能是某个皇帝在位第六年(比如“庆历六年”),后面接具体月日。这种写法既庄重又清晰,像盖了个官方印章,让人一眼看出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。
2. 藏在数字里的历史密码
如果补全年号(比如“庆历六年”),就能立刻定位到1046年,和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的写作时间吻合。古人用年号纪年,相当于把大历史和小事件挂钩——比如“康熙六年”“乾隆十年”,时间一下子有了故事感。
3. 简洁的力量
短短七个字,没废话,但信息量饱满。就像现在有人写“二零二四夏至”,既点明时间,又留白让人联想当时的场景(是丰收?是离别?)。这种克制反而让日期有了画面感,仿佛能看见古人提笔蘸墨,在文末郑重写下这行字的样子。
这种时间记录方式,现在看依然有种庄重的美。就像我们翻老照片时,会特别留意背面写的“1998年春”一样,简单的日期成了穿越时光的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