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恨处,时时自剔灯花。
出自 宋代 周邦彦 《渡江云·晴岚低楚甸》
晴岚低楚甸,暖回雁翼,阵势起平沙。骤惊春在眼,借问何时,委曲到山家。涂香晕色,盛粉饰、争作妍华。千万丝、陌头杨柳,渐渐可藏鸦。堪嗟。清江东注,画舸西流,指长安日下。愁宴阑、风翻旗尾,潮溅乌纱。今宵正对初弦月,傍水驿、深舣蒹葭。沉恨处,时时自剔灯花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孤独愁闷时,反复拨弄灯芯的小动作,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。
"沉恨处"说的是人陷在深深的愁绪里,可能是遗憾、思念或苦闷。这种情绪不是短暂的,而是像沉在水底一样挥之不去。
最妙的是"自剔灯花"这个细节。古人用油灯照明,灯芯燃烧时会结出灯花,需要不时用簪子挑掉。这个动作本身很微小,但在这里变成了情绪的外化表现——当人心里有事时,手上会不自觉地重复某个小动作,比如现在人可能会反复按圆珠笔、转茶杯盖。
诗人捕捉到了这个"无意识的焦虑动作",让读者仿佛看见:昏暗的灯光下,有人机械地拨弄着灯芯,灯花掉了又结,结了又剔,这个循环就像他解不开的心事。不需要直接说"我很愁",这个画面已经让孤独感扑面而来。
这种写法就像现代电影里的特写镜头:一双不停绞动的手,一支燃到尽头的烟,往往比大哭大喊更有感染力。它把抽象的情绪,变成了人人都能看懂的生活细节。
周邦彦
周邦彦(1056年-1121年),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,字美成,号清真居士,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历官太学正、庐州教授、知溧水县等。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,提举大晟府。精通音律,曾创作不少新词调。作品多写闺情、羁旅,也有咏物之作。格律谨严。语言典丽精雅。长调尤善铺叙。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。旧时词论称他为“词家之冠”。有《清真集》传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