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笑云端树,初如涧底针。

出自 宋代 杨万里 《题刘朝英进斋》

灯火三更雨,诗书一古琴。
惟愁脚力软,未必圣门深。
莫笑云端树,初如涧底针。
不应将一第,用破半生心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用简单生动的比喻,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:

1. 画面感极强
把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比作"缝衣针",让人瞬间在脑中形成鲜明对比:一棵看似渺小的树苗(像针一样细),最终长成了触及云端的巨木。就像用手机拍下树苗和成树的对比照,冲击力十足。

2. 暗含成长密码
"涧底针"到"云端树"的变化,悄悄揭示了成功规律:所有惊人的成就,都始于微不足道的起点。就像现代人常说的"马云当初也是英语老师",用自然现象印证了"莫欺少年穷"的道理。

3. 双重警示意味
"莫笑"二字既是提醒——不要嘲笑初期渺小的事物;也是鼓励——不要因自己起点低而自卑。就像现在常说的"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,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"的古雅版。

4. 永恒的生命力
诗句把植物生长规律提炼成人生智慧,既适用于个人奋斗(如职场成长),也适用于事物发展(如创业历程)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正是它流传至今的原因。

用今天的话说,这句诗就是在讲:别小看任何刚开始不起眼的人或事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就像我们不会嘲笑婴儿弱小,因为都知道TA会成长一样。

杨万里

杨万里(1127年10月29日-1206年6月15日),字廷秀,号诚斋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)人。南宋著名诗人、大臣,与陆游、尤袤、范成大并称为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“诚斋”二字,故学者称其为“诚斋先生”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,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,被誉为一代诗宗。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、清新自然,富有幽默情趣的“诚斋体”。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,且以此见长。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、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。著有《诚斋集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