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陵城西二月尾,花不见桃惟见李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的是早春江陵城西的景色,用最直白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:
二月末尾的城西郊外,春寒尚未褪尽,桃花还羞答答地藏着花苞,可李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满了枝头。诗人用"不见桃惟见李"的对比,像用镜头突然拉近特写:在一片灰蒙蒙的早春背景中,突然撞见一树树李花明晃晃地开着,白得耀眼。这种视觉冲击就像冬天突然掀开棉被,发现墙角有株野花已经悄悄绽放的惊喜。
更深一层看,诗人其实在悄悄告诉我们:春天从来不是所有花一起开放的。总有些生命更敏感,更勇敢,在寒意未消时就率先绽放。这种"错峰开花"的自然智慧,不也像生活中总有人敢为人先,在众人观望时第一个站出来吗?短短十四个字,既拍下了春天的特写镜头,又藏着对生命勇气的点赞。
韩愈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