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柳乍如丝,故园春尽时。

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《菩萨蛮·问君何事轻离别》

译文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,家园已是三春过尽时。

注释乍如丝:指刚刚吐出新绿时。故园:指词人家所在的北京。

赏析此句勾勒出一幅春日将尽、杨柳依依的景致,同时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简单却动人的画面:杨柳嫩绿的枝条像丝线一样柔软,而故乡的春天已经悄悄走到了尽头。

1. 画面感极强
“杨柳乍如丝”用生活中常见的丝线比喻柳条,让人瞬间想到初春杨柳随风轻摆的柔美姿态;“乍”字带出惊喜感,仿佛春天突然在眼前展开。

2. 藏在细节里的乡愁
后一句“故园春尽时”悄悄转折——眼前虽是生机勃勃的杨柳,但诗人想到的却是远方故乡的春景已逝。这种对比让热闹的春色蒙上一层淡淡的怅惘,不直接说思念,却更显情深。

3. 时间的巧妙表达
两句诗暗含两种时间:
- 眼前的时间(杨柳新绿,春意正浓)
- 记忆中的时间(故乡的春天已结束)
这种错位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,以及离家在外的孤独。

为什么打动人?
它用最普通的景物(杨柳、春天)传递了人类共通的感受——对故乡的牵挂、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。即使不懂古文,我们也能从“柳丝”和“春尽”的对比中,体会到那种甜蜜又酸涩的乡愁。

纳兰性德

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