岂知民力艰,颗米皆琳琅。

出自 清代 黄燮清 《秋日田家杂咏》

西风八九月,积地秋云黄。
力田已告成,计日宜收藏。
刈获须及时,虑为雨雪伤。
农家终岁劳,至此愿稍偿。
勤苦守恒业,始有数月粮。
嗟彼豪华子,素餐厌膏粱。
安坐废手足,嗜欲毒其肠。
岂知民力艰,颗米皆琳琅。
园居知风月,野居知星霜。
君看获稻时,粒粒脂膏香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用大白话讲就是: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老百姓种粮食有多辛苦,连一粒米都像珍宝一样来之不易。

它厉害在两点:
1. 用"岂知"这个反问开头,像当面戳破我们的无知——你天天吃饭,真以为大米是超市货架上自己长出来的?
2. 把最普通的米说成"琳琅"(珠宝),这种夸张对比特别扎心。就像现在说"你扔掉的半碗饭,是农民晒脱三层皮换来的"。

本质上是在骂醒那些浪费粮食的人:别把农民的汗水当自来水!今天读来依然啪啪打脸,毕竟点外卖时谁没倒过半盒米饭呢?

黄燮清

黄燮清(1805~1864)晚清诗人、剧作家。原名宪清,字韵甫,号韵珊,又号吟香诗舫主人。浙江海盐武原镇人。道光十五年(1835)举人,后屡试不第,晚年始得宜都县令,调任松滋,未几卒。少工词曲,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。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,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,颇具特色。有《倚晴楼诗集》及《倚睛楼七种曲》传世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