誓扫匈奴不顾身,五千貂锦丧胡尘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场悲壮的战争场景,用直白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:
第一句"誓扫匈奴不顾身":
战士们立下誓言要消灭敌人(匈奴),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。"不顾身"三个字特别有力,就像现代人说"拼了命也要上",让人感受到军人视死如归的决心。
第二句"五千貂锦丧胡尘":
"貂锦"指穿着华丽战袍的精锐部队,用贵重衣物代指精锐之师,就像今天用"王牌师"来形容最厉害的部队。"丧胡尘"是说这些战士最终埋骨在塞外沙场,五千这个具体数字让牺牲显得更触目惊心。
这两句诗的震撼力在于:
1. 用"豪华装备"与"惨烈结局"形成强烈反差,就像今天看到最先进的坦克部队全军覆没,更让人痛心。
2. "不顾身"的豪情和"丧胡尘"的结局形成戏剧性对比,突显战争的残酷。
3. 虽然没直接写战争过程,但通过战前决心和战后结果,让读者自己想象出惨烈的战斗画面。
这种写法就像电影镜头:先给战士特写(他们坚毅的表情),再拉远镜头展现遍地尸骸,比直接描写厮杀场面更有冲击力。
陈陶
陈陶(约公元812—约885年):字嵩伯,号三教布衣。《全唐诗》卷七百四十五“陈陶”传作“岭南(一云鄱阳,一云剑浦)人”。然而从其《闽川梦归》等诗题,以及称建水(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,即闽江上游)一带山水为“家山”(《投赠福建路罗中丞》)来看,当是剑浦(今福建南平)人,而岭南(今广东广西一带)或鄱阳(今江西波阳)只是他的祖籍。早年游学长安,善天文历象,尤工诗。举进士不第,遂恣游名山。唐宣宗大中(847—860年)时,隐居洪州西山(在今江西新建县西),后不知所终。有诗十卷,已散佚,后人辑有《陈嵩伯诗集》一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