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汾路,寂寞当年箫鼓,荒烟依旧平楚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苍凉寂寥的历史画面,用三个层次带我们穿越时空:
1. "横汾路"像电影开场镜头——一条横跨汾水的古道空空荡荡,路上早已没有当年汉武帝巡游时的热闹车马,只剩下孤零零的道路躺在那里。
2. "寂寞当年箫鼓"是绝妙的时间对比——现在越安静,就越让人想象当年这里箫鼓齐鸣的盛大场面。诗人用"寂寞"来形容本该热闹的声音,仿佛那些乐器也在叹息繁华消逝。
3. "荒烟依旧平楚"用不变的景物反衬人事变迁——原野上的雾霭(荒烟)和成片的灌木(平楚)还和千百年前一样,但人间早已换了天地。这种"景物依旧,人事全非"的对比特别能引发共鸣。
整句诗妙在:明明写的是眼前荒凉景象,却通过"当年箫鼓"的想象让读者看到两个重叠时空——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落寞形成强烈反差,让人自然产生对历史兴衰的感慨。就像我们站在古城墙下,明明看着残砖碎瓦,脑海里却浮现出它当年的辉煌,这种时空交错感正是诗句打动人心的地方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