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迢遥,水迢迢,功名尽在长安道,今日少年明日老。
现代解析
这句诗用简单的画面道出了人生的真相,像一幅水墨画般清晰有力。
前两句“路迢遥,水迢迢”用重复的叠词,像镜头拉远般展现出一条望不到头的古道和蜿蜒的河水,立刻让人联想到漫长的奔波旅程。这里既是写实景,也暗喻追求功名的道路漫长艰辛。
第三句“功名尽在长安道”直接点破主题:古往今来,人们追逐的名利都挤在通往京城(长安)的同一条路上。一个“尽”字特别犀利,就像现代人挤地铁早高峰,所有人都涌向同一个方向,暗示这种追逐的盲目性。
最震撼的是最后一句“今日少年明日老”,用今天和明天的时间对比,像突然按了快进键:早上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,转眼就变成白发老人。这种夸张手法让人瞬间体会到:在追逐功名的过程中,生命正在飞速流逝。
整首诗的精妙在于:它用公路片般的画面(长路、流水),加上时钟般的滴答声(今日/明日),把“人生短暂”和“功利追逐”这两个抽象概念,变成可感可见的电影场景。就像现代人常说的“北上广容不下肉身”,千年前的诗人早已看透这种生存困境。
陈草庵
陈草庵(1245——约1330),名英,字彦卿,号草庵,大都(今北京市)人,生平事迹不详,元代散曲作家。曾任监察御史,中丞等职。现存小令二十六首。元·钟嗣成《录鬼簿》称其“陈草庵中丞”,名列前辈名公之中。孙楷第《元曲家考略》以为陈草庵名英,曾任宣抚,延初拜河南省左丞。门岿继考其人,名英,字彦卿,号草庵,析津(今北京)人。元代张养浩《云庄类稿》卷九《析津陈氏先茔墓碑铭》引陈英自述,叙其家世及任职历程甚详(见《元曲百家纵论》第七三页),可备一说。其存曲多愤世嫉俗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