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为诗,意浮艳,多陷轻薄,晚节忽变常体,风骨凛然。

出自 《唐才子传·卷一》

译文崔颢年轻时写诗,立意浮华文辞艳丽,多流于轻浮浅薄,晚年突然改变平时的体式,风骨凛然。

注释浮艳:指文辞华而不实。晚节:晚年。凛然:令人敬畏的样子。

赏析此句写诗人崔颢早期作品风格浮华艳丽,晚年作品风骨凛然。

现代解析

这句话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写诗的故事,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:

刚开始这个少年写诗喜欢堆砌华丽辞藻,内容轻飘飘的像在炫耀文采,读起来让人觉得有点轻佻浮夸。但后来他突然转变风格,诗作变得像松柏般挺拔有力,字里行间透着铮铮铁骨,让人读着肃然起敬。

这个转变特别有意思:
1. 像看到一棵树成长——从春天招摇的花朵,变成冬天傲雪的枝干
2. 告诉我们创作(或做人)的真谛:年轻时难免追求表面漂亮,但真正打动人心的,终究是内在的力量感
3. "晚节"这个词用得妙,既指晚年作品,也暗含"守住气节"的意思,一语双关

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反差:从"浮艳"到"凛然",就像看到武侠小说里玩世不恭的公子,最终成长为仗剑天涯的大侠。这种成长轨迹,放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——无论是搞艺术创作,还是做人做事,不都是这样从虚华走向厚重的过程吗?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