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骨枕荒沙,幽魂泣烟草。

出自 隋代 佚名 《挽舟者歌》

我兄征辽东,饿死青山下。
今我挽龙舟,又阻隋堤道。
方今天下饥,路粮无些小。
前去三千程,此身安可保!
寒骨枕荒沙,幽魂泣烟草。
悲损门内妻,望断吾家老。
安得义男儿,焚此无主尸。
引其孤魂回,负其白骨归!

现代解析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凄冷荒凉的画面,用极简的语言传递出深沉的哀伤。

"寒骨枕荒沙"——
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,我们看到一具枯骨孤零零躺在沙地上。"寒"字既写沙地的冰冷,也暗示生命的凋零;"枕"字用得巧妙,把无生命的枯骨拟人化,仿佛它只是枕着沙地沉睡,让死亡场景多了几分苍凉的温柔。

"幽魂泣烟草"——
镜头拉远,朦胧烟雾中似乎有亡魂在呜咽。"幽魂"不是恐怖的鬼怪,而是带着未了心愿的飘渺存在;"泣"字让无形的哀伤有了声音,"烟草"的朦胧感更添几分虚实难辨的惆怅。

两句诗像一组蒙太奇:
近处是具象的枯骨,远处是虚幻的魂影;触觉上是刺骨的寒,听觉上是隐约的泣;荒沙代表干涸死亡,湿烟象征未散的情绪。这种虚实相生的对比,把战乱、饥荒或离乱中"无处话凄凉"的悲怆,浓缩成三十字不到的生死画卷。

最打动人的是它的克制——
不直接说痛苦多深,但通过"骨与魂"的意象,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苍凉。就像用沙粒写诗,风一吹就散,却能在心里划出痕迹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