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,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:
前半句"巴国山川尽"说的是:船行至巴地(今川渝一带)的尽头,连绵的群山突然中断,仿佛被一刀切断。这里的"尽"不是消失,而是暗示地形从封闭的山区突然转为开阔地带,给人豁然开朗的视觉冲击。
后半句"荆门烟雾开"则像航拍镜头:当船穿过荆门(长江险关)后,眼前浓雾突然散开,展现出开阔的江天景象。"烟雾开"既是实写江面水汽消散,也暗喻行船者压抑的心情随之舒展。
两句共同营造出"山穷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"的意境。诗人用地理变化(山尽→雾开)对应心理变化(压抑→豁达),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这段长江险途,感受到穿越险阻后突然获得的开阔与畅快。这种将地理特征与情感变化完美结合的手法,正是古典诗歌"一切景语皆情语"的典型体现。
陈子昂
陈子昂(公元661~公元702),字伯玉,梓州射洪(今四川省射洪市)人,唐代文学家、诗人,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。因曾任右拾遗,后世称陈拾遗。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,其诗风骨峥嵘,寓意深远,苍劲有力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《感遇》38首,《蓟丘览古》7首和《登幽州台歌》、《登泽州城北楼宴》等。陈子昂与司马承祯、卢藏用、宋之问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