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于鬼神乎?
现代解析
“况于鬼神乎?”这句话直白翻译就是“何况是鬼神呢?”,但它的内涵远比字面深刻。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人情事理、道德规范都不在乎时,更不用指望他会对虚无缥缈的鬼神心存敬畏了。这句话的精妙在于用“鬼神”这个终极象征,反衬出人性底线的溃败——如果连看不见的“超自然力量”都无法让人收敛恶行,那现实中的道德约束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。
比如现实中,有人对法律毫无畏惧,对他人痛苦麻木不仁,这时候用“况于鬼神乎?”来形容,就是在说:这种人已经彻底丧失了敬畏心,任何约束(无论是现实的还是精神的)对他们都形同虚设。这种表达既犀利又含蓄,用“鬼神”作为人性堕落的照妖镜,让读者瞬间心领神会。
皮日休
皮日休,字袭美,一字逸少,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,卒于公元902年以后。曾居住在鹿门山,自号鹿门子,又号间气布衣、醉吟先生。晚唐文学家、散文家,与陆龟蒙齐名,世称"皮陆"。今湖北天门人(《北梦琐言》),汉族。咸通八年(867)进士及第,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(《吴越备史》)、著作佐郎、太常博士、毗陵副使。后参加黄巢起义,或言“陷巢贼中”(《唐才子传》),任翰林学士,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。诗文兼有奇朴二态,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录有《皮日休集》、《皮子》、《皮氏鹿门家钞》多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