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州之野产异蛇:黑质而白章,触草木尽死;以啮人,无御之者。

出自 唐代 柳宗元 《捕蛇者说》

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,它有着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;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,草木全都干枯而死;如果咬了人,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。

注释永州:位于湖南省西南部,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。野:郊外。产:出产。异:奇特的。质:质地,底子,东西的本体,在这里指蛇的身体。章:花纹。触:碰。尽:全。以:假设连词,如果。啮:用牙咬。御:抵挡。之: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。

赏析此句描写了永州野外特产的一种异蛇。

现代解析

这段古文用大白话翻译就是:永州的山野里出产一种怪蛇,黑底白花纹,它爬过的草木都会枯死;要是被它咬一口,没人能活命。

作者用短短24个字就勾勒出一条致命毒蛇的恐怖形象,厉害在三个方面:

1. 视觉冲击力强
就像现在拍恐怖片先给特写镜头,"黑底白花纹"的配色让人瞬间联想到毒蘑菇、毒蜘蛛这类危险生物,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自带警告效果。

2. 用环境破坏力衬托毒性
说蛇"碰过的草木都死",比直接说"剧毒"更有说服力。就像现在检测化工厂污染,看周边草木状态最直观。

3. 死亡威胁的递进
先写蛇的外貌特征(看起来危险),再写间接危害(植物接触即死),最后落到人类身上(咬人必死),像悬疑片层层推进的紧张感。这种"三步致命"的写法,比直接说"这蛇很毒"震撼十倍。

古人写恐怖生物的手法,其实和现在拍《狂蟒之灾》这类怪兽片的套路异曲同工——先用外形制造视觉记忆点,再用环境反应证明杀伤力,最后落到人身威胁上引发共情。只不过古人用24个字就做到了现代人两小时电影的效果。

柳宗元

柳宗元(773年-819年),字子厚,唐代河东(今山西运城)人,杰出诗人、哲学家、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著名作品有《永州八记》等六百多篇文章,经后人辑为三十卷,名为《柳河东集》。因为他是河东人,人称柳河东,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,又称柳柳州。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,并称“韩柳”。在中国文化史上,其诗、文成就均极为杰出,可谓一时难分轩轾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