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后妆楼为雷雨所败有述(万历七年五月初四日)
遗踪深阒寂,异代久崔嵬。
自昔琼为岛,犹传壁是台。
上都荒屋社,废阁弃山隈。
井画多存藻,阑雕半渍苔。
凝丹随日转,积翠亘天开。
林殿黄图胜,宫池太液回。
脂曾波共腻,镜与月俱摧。
花尚窥妆发,鸾仍学舞来。
千秋馀草木,一夕逐风雷。
河岳云俱幻,烟霜劫有灰。
秦年骊谷在,汉日柏梁灾。
不用留殷鉴,周基万岁培。
自昔琼为岛,犹传壁是台。
上都荒屋社,废阁弃山隈。
井画多存藻,阑雕半渍苔。
凝丹随日转,积翠亘天开。
林殿黄图胜,宫池太液回。
脂曾波共腻,镜与月俱摧。
花尚窥妆发,鸾仍学舞来。
千秋馀草木,一夕逐风雷。
河岳云俱幻,烟霜劫有灰。
秦年骊谷在,汉日柏梁灾。
不用留殷鉴,周基万岁培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座古老宫殿的衰败景象,表达了对历史变迁、兴衰无常的感慨。诗中提到的“辽后妆楼”是一座曾经辉煌的宫殿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逐渐荒废,最终被雷雨摧毁。
诗的开头点明了这座宫殿的历史悠久,曾经繁华如今却已荒凉。诗人用“琼为岛”“壁是台”来形容宫殿昔日的华丽,但这些辉煌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。宫殿周围的建筑也已破败,井边长满了水草,栏杆上布满了苔藓,显示出岁月的痕迹。
接着,诗人描绘了宫殿周围的自然景观:太阳映照下的红霞、连绵的青山,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。然而,这些都已成为过去,宫殿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。诗中提到的“脂曾波共腻”和“镜与月俱摧”象征着宫殿中曾经的奢华生活,如今也随着时间消逝。
诗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感叹了历史的无常。宫殿中的花木依旧,但早已无人欣赏;曾经舞动的鸾鸟也成了过去。一夜之间,风雷摧毁了这座古老的建筑,仿佛河山、云烟都在瞬间变幻。诗人提到秦朝的骊山和汉代的柏梁台,这些都曾是历史上的辉煌建筑,但最终也难逃衰败的命运。
最后,诗人表示,历史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,不需要刻意去铭记这些教训,因为周朝的根基已经深深扎根,万世不朽。这句话暗示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淡然态度,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规律,无需过分感伤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古老宫殿的衰败,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,揭示了兴衰无常的哲理,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一种超然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