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金沙江

往年曾向嘉陵宿,驿楼东畔阑干曲。
江声彻夜搅离愁,月色中天照幽独。
岂意飘零瘴海头,嘉陵回首转悠悠。
江声月色那堪说,肠断金沙万里楼。

现代解析

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在流放云南途中,夜宿金沙江畔时所作。全诗通过今昔对比,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苦。

前四句回忆过去:诗人曾在四川嘉陵江边留宿,驿站小楼东边有曲折的栏杆。整夜听着江水声更添离愁,孤独一人望着天上的月亮。这里用"搅离愁"形容江水声像在搅动愁绪,"照幽独"则让月光成了孤独的见证者。

后四句转到现实:没想到如今流落到瘴气弥漫的云南,回望嘉陵江已远隔千山。此时的金沙江涛声和月色更让人难受,在这万里之外的江楼上,诗人愁肠寸断。

全诗巧妙运用了"声光对比":同样的江声月色,过去只是添愁,现在却让人肝肠寸断。通过重复"江声月色"形成强烈对比,突出流放之苦。最后"万里楼"的夸张说法,把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,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有家难回的痛苦。这种将眼前景物与记忆交织的写法,比直接说"我很想家"更有感染力。

杨慎

杨慎(1488~1559)明代文学家,明代三大才子之首。字用修,号升庵,后因流放滇南,故自称博南山人、金马碧鸡老兵。杨廷和之子,汉族,四川新都(今成都市新都区)人,祖籍庐陵。正德六年状元,官翰林院修撰,豫修武宗实录。武宗微行出居庸关,上疏抗谏。世宗继位,任经筵讲官。嘉靖三年,因“大礼议”受廷杖,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。终明一世记诵之博,著述之富,慎可推为第一。其诗虽不专主盛唐,仍有拟右倾向。贬谪以后,特多感愤。又能文、词及散曲,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。著作达百余种。后人辑为《升庵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