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北上的场景,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,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。
首句“万里难驯羡白鸥”,诗人羡慕白鸥的自由自在,引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,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己在现实中感到束缚和无奈。
“一尊坐对瘴云收”,诗人坐在席上,面对着被云雾遮蔽的景象,但似乎云雾开始散去,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。
“中年亲故尤伤别”,诗人提到自己年纪中年,面对亲友的离别,感到特别伤感。这反映了人到中年时对亲友离别的感慨。
“乱世文章易写愁”,身处乱世,诗人认为写文章更容易表达出愁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感。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和对国事的关注。
“扑岸海潮新战史”,这里描绘海潮冲击岸边的景象,结合新战史,象征着新发生的战争或冲突,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。
“隔江灯火鬼樊楼”,诗人用隔江灯火和鬼樊楼来描绘夜晚的景象,可能象征着远方的繁华与虚幻,也暗示某种不可预知的危险或不安。
“出门未敢轻西笑,同是清歌在漏舟”,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出门时的谨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。他说,虽然外面世界看起来在欢笑,但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漏水的小船一样脆弱。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。
整体来看,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细节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慨、对时代的忧患、对友人的惜别,以及对脆弱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。
丘逢甲
丘逢甲(1864年~1912年)近代诗人。字仙根,又字吉甫,号蛰庵、仲阏、华严子,别署海东遗民、南武山人、仓海君。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。祖籍嘉应镇平(今广东蕉岭)。同治三年(1864年)生于台湾彰化,光绪十四年(1887年)中举人,光绪十五年登进士(1889年),授任工部主事。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,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,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