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名叫李太保的制笔高手,同时借笔喻人,表达对才华的欣赏。
前两句直接夸李太保做的毛笔好——"处处良工事笔锋"说各地工匠都在钻研制笔技艺,"宣毫自昔最称雄"指出宣州毛笔自古以来就是顶尖的。这里用"宣毫"代指好毛笔,就像今天我们说"宣纸"代表好纸一样。
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,让毛笔自己说话:它想起南方文人用巾箱(古代放书的小箱子)苦读的求学精神,渴望能被国家图书馆(兰台)的学者使用;它庆幸自己能躺在精美的雕花玉匣里,也曾陪侍在兔园(指文人雅集的地方)的才子身边写诗作文。这里其实是借毛笔的经历,暗指李太保的才华得到各方赏识。
最后两句是总结:李太保写的文章(丽藻)优美又从容,大家都敬佩他才华横溢且品德高尚(道不穷)。"道不穷"既指他的学问深厚,也暗含"毛笔用不完"的双关意味。
全诗巧妙地把毛笔拟人化,通过写毛笔的"人生经历",既夸了毛笔制作精良,更赞美了李太保的才德。就像现代人夸一个手机好,会说"它陪商务精英签过合同,也帮艺术家创作过作品"那样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