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凋敝的图景,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农民生活的困境。
前两句写景:中午茅屋的炊烟都断了(暗示没饭吃),夏天田里的野草却长得很整齐(暗示田地荒芜)。接着点明原因:路上多了收新税的官吏,村里少了种地的农民。
中间两句用夸张对比:粮食像珠宝一样珍贵(实际是农民吃不起),鸡猪像凤凰麒麟一样稀有(实际是农民养不起)。最后发出悲叹:哪里能找到安居乐业的地方?只见百姓背着孩子不断逃离家乡。
全诗用朴素的语言,通过"炊烟断/野草盛"、"新税吏/旧农人"、"粮食贵/家畜少"等多组对比,揭露了苛捐杂税逼得农民逃亡的社会现实。最后"襁负去频频"的画面,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民生疾苦,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