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平公桥

高岸行成路,清渠淡不波。
荇花深似菊,芡叶皱於荷。
闻道新桥好,还成带雨过。
如何平氏店,宿处不逢他。

现代解析

《过平公桥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过平公桥时所见的景色和感受。诗中,“高岸行成路,清渠淡不波”描绘了诗人行走在高高的河岸上,看到清澈的渠水平静无波。这两句通过简洁的语言,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画卷,给人一种平和、安详的感觉。

接下来,“荇花深似菊,芡叶皱於荷”进一步细致地描写了水中的植物。荇花和菊花相似,芡叶则比荷叶更显皱褶。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,也增添了诗的画面感,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,感受到大自然的细腻之美。

“闻道新桥好,还成带雨过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新桥的赞美。尽管下着雨,诗人依然兴致勃勃地走过这座桥,说明桥的美丽和坚固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带雨过”这一细节也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,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新事物的热爱。

最后两句“如何平氏店,宿处不逢他”则略显遗憾。诗人原本希望在平氏店住宿,却未能如愿。这部分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失落感,与前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形成对比,展现了旅途中的小插曲,使整首诗更加真实和生动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旅途中的小插曲,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。诗中既有宁静的美景,也有小小的遗憾,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丰富。

杨万里

杨万里(1127年10月29日-1206年6月15日),字廷秀,号诚斋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)人。南宋著名诗人、大臣,与陆游、尤袤、范成大并称为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“诚斋”二字,故学者称其为“诚斋先生”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,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,被誉为一代诗宗。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、清新自然,富有幽默情趣的“诚斋体”。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,且以此见长。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、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。著有《诚斋集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