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《游黄山》描绘了作者在黄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,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感悟。
首先,诗中提到“轩皇曾把浮丘袂,驻跸兹山遂得名”,这里借用古代传说,黄帝曾在黄山驻留,赋予了黄山特殊的历史意义。这种开篇方式,既点明了黄山的文化底蕴,也为后文的游览体验埋下伏笔。
接下来,作者描述了自己登山的过程:“迤逦乍登随步胜,巍峨一上觉身轻。”这两句写出了登山时的艰辛与成就感。虽然山路蜿蜒曲折,但随着一步步攀登,作者感到自己仿佛变得轻盈,仿佛与山融为一体。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黄山的险峻,也表达了作者在攀登过程中逐渐超越自我的体验。
然后,作者描绘了黄山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:“烟云日变百千态,猿鹤时闻三两声。”黄山的云雾千变万化,时而如轻纱缭绕,时而如波涛汹涌,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。而山中偶尔传来的猿猴和鹤鸣声,更增添了几分幽静与神秘。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,展现了黄山的灵性和独特魅力。
最后,诗中写道:“截断杳冥秋势隔,数州各自见阴晴。”这里,作者以黄山的巍峨为背景,表现出一种超然的视角。黄山的雄伟仿佛将天地分隔开来,站在山顶,可以看到远处的不同州郡,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天气景象。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黄山的壮阔,也象征了人生的不同境遇和心境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黄山自然景观的描绘,表达了作者在登山过程中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超越自我境界的向往。它不仅赞美了黄山的壮美,也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,隐喻了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。
石待问
(?—1051)眉州眉山人,字则善。少以诗赋名。真宗咸平三年进士。景德三年,以广德军判官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第四等,授殿中丞。大中祥符三年,以太常博士上时务策,得罪责授滁州团练副使。仁宗即位,累官通判太平州,遂居其地。官终太常寺丞知阶州。时丁谓畏其直,钱易奇其文,杨亿、李谔服其议论。有《谏史》百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