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遥想友人吴子登顶泰山时的壮阔景象,同时抒发了自己的遗憾之情。
前四句写泰山之景:诗人想象吴子手持竹杖独自登顶,向东眺望巍峨泰山。清晨的石坛映照着千山月光,晴日下的日观峰仿佛能听见万壑钟声回荡——用"月"和"钟"的意象,把视觉听觉交融,展现泰山既清冷又庄严的独特气质。
后四句转入抒情:帝王何必执着寻找古代封禅的遗迹(汉策),那些自称"大夫"的古松也不过徒有虚名(秦松)。当吴子凭栏远眺时,本该尽享壮美风光,却因诗人未能同行(有客中原恨未从),使这份快乐打了折扣。
全诗妙在虚实结合:实写泰山日出月落的永恒之美,虚写未能同游的遗憾;既赞美了自然伟力,又通过"汉策""秦松"的典故,暗示功名利禄的虚无。最后落在真挚友情上——再美的风景,缺少知音同赏也会失色。这种对自然与友情的双重礼赞,正是打动人心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