泗州院旃檀白衣观音赞
我闻菩萨昔因地,所供养佛名观音。从闻思修入悟心,心精遗闻而得道。
见闻觉知不可易,譬如西北与东南。而此乃曰闻可遗,令人罔然堕疑网。
龙本无耳闻以神,蛇亦无耳闻以眼。牛无耳故闻以鼻,蝼蚁无耳闻以身。
六根互用乃如此,闻不可遗岂理哉。彼于异类昧劣中,而亦精妙不间断。
况我自在慈忍力,无畏解脱独不然。钟鼓俱击声不同,知其不同是生灭。
而二种声不相参,即是同时寂灭法。稽首净智功德聚,广大庄严悲愿海。
悯我心明力不逮,时时种子发现行。如人因酒而发狂,戒饮辄复逢佳酝。
愿灭颠倒痴暗障,愿获辩才智慧藏。游戏十方微尘刹,亦施无畏利众生。
凡曰有心能闻者,同入圆通三昧海。
现代解析
这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,探讨了“闻”这一感官体验在修行中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通过“闻”来达到心灵的觉悟。诗中提到,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,通过“闻思修”的方法,最终悟出了真理。这里的“闻”不仅仅是听觉,而是泛指一切感官体验。
作者用龙、蛇、牛、蝼蚁等动物的例子来说明,不同的生物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感知世界。龙虽然没有耳朵,但它的精神能感知声音;蛇没有耳朵,但它的眼睛能“听”到声音;牛没有耳朵,但它的鼻子能“闻”到声音;蝼蚁没有耳朵,但它们的身体能感知声音。这些例子表明,感官的体验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五种感官,而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。
接着,作者提到“六根互用”,意思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相互替代、相互补充。这表明,感官体验并不是固定的,而是可以灵活运用的。因此,作者认为“闻”这一感官体验是不可忽视的,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。
在诗的后半部分,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的渴望,希望能够通过修行消除内心的迷惑和障碍,获得智慧和辩才。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像菩萨一样,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十方世界,帮助众生摆脱恐惧和痛苦。
最后,作者呼吁所有有心修行的人,共同进入“圆通三昧海”,即一种无碍无碍、自由自在的境界。这里的“圆通”指的是修行达到的圆满境界,而“三昧”则是一种深度的禅定状态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词通过对“闻”这一感官体验的深入探讨,揭示了修行中的感官体验与心灵觉悟之间的关系。作者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,表达了对修行的渴望和对众生的慈悲,鼓励人们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觉悟和自由。